文章来源:《中国冶金报》 冶金传媒
3年前的2013年9月7日,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,提出了共同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畅想。同年10月份,习近平主席出访东盟,提出共同建设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。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共同构成了“一带一路”的倡议。
近2年来,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谷,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成为困扰钢铁企业发展的两大难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家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发展战略,为钢铁企业“走出去”,进行国际产能合作,寻找新的需求增长点提供了良机。确实,在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促进下,我国钢铁企业在“走出去”方面有了实质性动作。例如,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钢厂,中冶集团、马钢集团与瑞士福莱姆公司共同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综合钢厂,等等。
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”在“一带一路”构想提出3周年之际,让我们来看看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———宝钢集团是如何乘着“一带一路”东风,踏上“走出去”发展新征程的。
本报通讯员 刘抒 记者 蒋文雯
今年初以来,宝钢集团在越南的产线上制造出成千上万的金属罐,在印度尼西亚建设起加工配送中心,八钢铁路站台开出国际班列……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呼唤着宝钢人,加快“走出去”的步伐,以创业的梦想和激情,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。
对宝钢而言,“一带一路”是高度契合钢铁产业调整趋势的重要战略,是宝钢探索海外事业发展新路、实现新一轮发展规划“从中国到全球”的重要途径。
“如果说以往我们的国际化动力不强是因为国内市场机会更多、风险更低,那么现在面对着表观消费量已呈现负增长的国内市场,我们由内向外转换发展空间的窗口已经打开。”宝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徐乐江如是说。
时不我待 抓住新的发展机遇
宝钢一直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的钢铁企业,不断调整完善产业布局。在国内,宝钢建设湛江钢铁,兼并重组八钢、韶钢等,初步架构起“两角一边”战略布局;在海外,从技术引进到参与国际竞争,逐步构建起以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美国以及欧洲为中心、辐射全球的营销网络,并先后在印度、印度尼西亚、泰国、越南等国家围绕钢铁供应链进行投资。不难发现,宝钢在长期探索中逐步调整形成的产业布局思路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相契合。
近年来,宝钢的国际化经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当前,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,市场环境恶化,盈利空间一再被挤压,面临压减产能、处置“僵尸企业”、人员转岗分流等生存压力,宝钢正在寻求走降低成本、兼并重组、减量发展之路。国内空间有限,新的发展空间在哪里?
去年以来,国家大力倡导央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。宝钢有先进的富余装备,在品牌信誉、人才队伍、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拥有优势,在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上积累了经验。
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陈德荣指出,宝钢要积极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以宝钢工程为平台,有效盘活与整合集团内优势富余产能,制订技术方案并提供差异化工程技术服务,寻找机会实现钢铁产能“走出去”。
今年3月份,由陈德荣挂帅,宝钢“一带一路”领导小组、工作小组正式成立,并在宝钢工程下设宝钢“一带一路”办公室,举全集团之力强势推进“走出去”发展战略。
宝钢“一带一路”工作小组组长、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侯安贵认为,宝钢正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实践,为中国钢铁企业“走出去”架设平台、提供范例,形成一套有效的运作模式。
发挥优势 挖掘潜在需求和商机
在今年初宝钢海外发展研讨会上,宝钢经济与规划研究院和宝钢工程分别针对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做了宝钢行动方向和行动设想两个报告,引起积极反响。
“一带一路”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商机。南亚、东南亚地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,钢材消费增长迅猛,有扩增、改造钢铁产能的现实需求。宝钢新加坡公司去年钢材销量创历史新高,今年上半年又同比增长112%。该公司把宝钢在国内成功的工贸一体营销模式向海外移植,先后在印度、印度尼西亚建设加工中心。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强认为,现在正是借助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提升行业间、企业间横向协同的最好时候,正是扩展宝钢在这一区域的网点建设,让更多项目落地、落实的最好时候。
八钢地处“一带一路”沿线,前些年在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建立了办事处和销售网点。一些在海外工作的八钢员工发现,那里有水电、铁路、公路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,渴望中国企业带着项目、资金去开发。这几年,国内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接的重大项目越来越多,而基建离不开钢铁,钢铁企业一起抱团“出海”商机巨大。
“一带一路”让宝钢发现了新的业务,找到了新的领域。八钢在这一轮钢铁产业调整中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。由于产能萎缩,一些运输、仓储资源富余出来,通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、民企合作,八钢物流运输区域成为乌鲁木齐铁路国际物流承载区,八钢车站成为新疆西行国际货运班列集货区和始发站。去年,该车站发运“中亚班列”21列,今年5月28日,从新疆发往德国杜伊斯堡的第一列“中欧班列”也从这里始发。政府有优惠政策,八钢有公路铁路联运、仓储等优势,有大量富余产能。背靠中亚乃至欧洲巨大的市场,八钢沿着“一带”闯出去就能带回来“真金白银”。只要有需求就去做,八钢物流运输公司从中找到了未来的方向。
“一带一路”让宝钢打开了“走出去”的思路和空间。去年以来,美国等美洲国家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多起“双反”调查,使得经营模式以贸易和营销为主的宝钢美洲公司生存环境极为恶劣。虽然不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,但该公司积极参与国际优势产能合作,以规避国际贸易风险。该公司总经理倪志军表示:“是我要做,而不是要我做,而且必须态度坚决、反应迅速、行动果敢。”今年初,该公司组建项目团队,在区域内广泛物色潜在合作伙伴,挖掘具体项目。
较早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工作的宝钢经济与规划研究院环境研究所所长赵浪、宝钢工程工程技术事业本部整厂咨询部技术总监朱晓辰认为,如果宝钢抓住“一带一路”的机遇成功“走出去”,未来将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上的成本,化解过剩产能,减轻环保压力,腾挪出更多国内资源,培育衍生出更多新的优势产业。产能的全球布局也将推进宝钢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。
有序推进 力争尽快取得突破
2013年,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,宝钢经济与规划研究院开展了“‘一带一路’战略机遇与宝钢对策”专项课题研究。宝钢工程作为牵头单位,对宝钢股份、宝钢不锈、八钢等钢铁单元的产能装备情况进行初步梳理,收集整理出第一批宝钢优势富余产能清单。目前,在宝钢“一带一路”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,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有序展开。“一是对接海外需求,二是寻找国内优势富余产能,三是寻找国内优秀的合作伙伴抱团‘出海’。”侯安贵说,除了寻找国内外的合作伙伴,宝钢还要对接国家产经政策,寻求相应的帮助和支撑,力争尽快取得突破。
一些先期“出海”的大型企业的经验显示,“走出去”成功与否,在于具体项目能否真正落地并产生效益。一个海外项目从寻源、对接、决策、实施到落地,乃至今后的运营,涉及各方面的工作。宝钢工程副总经理陈在根说,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,不仅需要员工们有热情,还需要集团内部各单位和部门对“一带一路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,形成体系的力量,充分调动内外部的资源和智慧。
一些海外员工坦言:“参与‘一带一路’既是选择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,也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的事业之路,要吃得了苦,耐得住寂寞,有一种家国情怀。”
“一带一路”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,宝钢需要的是更加坚定地“走出去”和“走下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