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金公司热轧厂轰鸣的轧机旁,一个身着深蓝色工装的身影正俯身盯着精轧机组的工作状态。他时而凝神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曲线,时而熟练地调整控制参数,红热的钢带在他的操作下延展成标准板材。这个被同事们亲切称作“水哥”的年轻人,正是2024年度全国钢铁行业“优秀共青团员”获得者——热轧厂精轧主操李水明。
从跨界新人到技术状元,从临危受命的轧钢工到独当一面的“老”师傅,他用四年的时间在火红轧线上书写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成长故事……
当李水明第一次站在热轧厂生产线前,他既震撼又茫然。飞溅的钢花、轰鸣的轧机、复杂的控制界面,与他学习的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专业相去甚远。“当时连游标卡尺都拿不稳,更别说看懂轧制力曲线了”,回忆起入职场景,李水明笑着摇头。
恰逢柳钢集团“师带徒”活动,为他打开了“新世界”的大门。在为期一年的轮岗培训中,他先后被派往顶锋公司学习电气自动化、集团冷轧厂钻研酸轧工艺。白天,他跟着师傅记录每一个操作细节,晚上对照《轧钢原理》《板带材轧制技术》等专业书籍消化知识。在定岗考核时,这个曾经的轧钢“门外汉”以“理论96分”“实操评价优秀”的成绩被分配至中金公司热轧厂技术含量最高的精轧工段,将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不,可能”。
到了热轧厂,李水明正式拜精轧老师傅郭学武为师。为尽快掌握核心技术,他把自己“钉”在了操作台旁。清晨提前近一小时到岗做设备点检,轮休吃饭时反复观看历史生产数据,下班后仍留在车间研究轧机传动图。“勤学、勤干、勤钻研”的精神让他比别人更快地成长。
上岗不到两个月,师傅突然离职,李水明被推上主操岗位。第一次独立操作那晚,他仍记忆犹新:“轧制650x2.0mm规格钢种时突然出现板形波动,我手心里全是汗”。最终,他凭着笔记本上记录的《速度压下活套量配比表》和二级系统调整经验稳定了生产,让技艺传承在此刻有了具象化。也是这场“一个人的战斗”,养成了他更系统的学习习惯——每天整理“问题树”,将现象、原因、对策分级归类,逐步梳理车间故障处理的标准化流程。
李水明独立上岗两个多月后,就开始带徒教学。他的徒弟廖增祥回忆道:“水哥没有师傅的架子,教我们时总说‘既要会按按钮,更要懂为什么按’”。为强化班组理论基础,贯彻“知行合一”的轧制理念,他将轧制工艺提炼为“加速压”口诀(即加热、速度、压下三方面的工艺),并制成“口袋宝典”,便于岗位人员查看记忆。针对常见故障,他开发出“三维演练法”(即理论推演、模拟操作、实战观察),帮助班组职工高效判定问题、应急处理。2023年,李水明在柳钢集团技能大赛(单位赛)中脱颖而出,荣获轧钢工“技术状元”称号;其多名徒弟也顺利取得技能等级证书。
这些年持续的技术深耕和竞赛积累,李水明形成了创新突破的思维。2024年,结合集团“精益管理年”工作主线,他与现场技术员一同钻研降本创效的方法。在加热炉炉筋管改造项目中,协同工序降本创效200余万元;结合各工段改造、操作,今年一季度实现降本300余万元。创新的累累硕果,让他接连荣获柳钢集团2023-2024年度“青年岗位建功能手”及中金公司2022、2024年度“先进生产(工作)者”,实现了个人到团队的全方位成长。
恰如《荀子·劝学》所言: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。李水明的成长之路,是“苦练本领、勤奋钻研”的最好诠释,他积极的工作态度也激励着身边的同事在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。在钢铁行业创新升级、高质量发展进程中,需要无数个一线青年执着坚守,充分展现新时代钢铁青年的硬核实力,用奋斗筑起“钢铁脊梁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