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来源于《中国冶金报》冶金传媒
本报通讯员 田静茹 李纲 刘俊京
南起武东,北至工业港,东、西干线环绕厂区,一个个站舍、道口点缀其间,一条条铁路连接起站舍、道口,纵横交错,织就一张300公里铁路运输网。
每天,在这张运输网上,武钢股份运输部的干部职工,秉承着“百捣不厌,千挑不烦”的服务理念,以大质量观和大成本观兑现服务承诺,为保证武钢公司原料、产品运输顺畅日夜奔忙着。
今年以来,该部改革、创新机制,再造业务流程,以技术提升运输信息化水平,加快提质增效进程。1月~8月份,该部完成铁路运输量4630万吨,机车综合能耗为179公斤标煤/万吨·公里,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.86万吨/人,均位居全国冶金行业前列。
1 在“激”与“逼”之间改革机制转观念
“一个项目虽然很小,但这是一个方向。只要能拿下来,奖励上不封顶。”该部主任、党委书记胡军这样阐述承包经营中“激”和“逼”的关系。“要通过‘激’与‘逼’,来改革、创新机制,转变职工的观念,推进提质增效工作的深入开展。”
该部通过改革激励考核和竞争上岗机制,建立起了“以效益为导向,以岗位贡献和工作绩效为分配要素”的薪酬分配管理体系。他们通过加强岗薪工资执行力度、完善奖励分配机制等措施,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,杜绝了违规现象的发生,保证了薪酬的科学、合理发放。
该部按照“先修复后自制,先利用后外购”原则,把成本费用,特别是修旧利废、备件自制等工作指标细化成一个个小项目,分解到各站段部室,落实到班组和个人。该部还将指标控制、落实情况与工资总额挂钩,激发职工潜能。该部每年要更换轮对60根左右,价值150万元。车辆段员工熊昌宜、胡勇等人探索出堆焊的方法,上半年已经修复36对,“报废”的轮对又“重新上岗”。
“材料备件费用为零”的要求看似有些“无理”,但该部通过自我加压与“强行”加压相结合的方式,引导职工转变观念,“逼”出很多降本好办法。
武东段某处钢轨设备磨耗严重,每次检修,仅更换备件费用就高达124万元。该作业区工长孙宏晖提出“下装支撑垫板”的办法,化解了这一难题,降低成本费用上百万元。运输部拿出节约费用的10%作为一次性奖励。如此大的激励力度,在运输部职工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。
2 在“创”与“改”之际提升运输信息化
该部在今年上半年经营工作会上提出,加快新技术投用步伐,以技术促进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。
该部以“创新”和“改进”为抓手,再造集中、统一的扁平化工艺流程。他们通过加快部分天车无线遥控改造、铁路信号集中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进度等方式,抓好无人值守远程控制道口、机车驾驶单乘制等重点攻关项目的实施,使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,为全面实现运输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。在推行无人道口试点工作过程中,该部相关车间协同攻关,创新性地实施了3处道口的升级改造,成功实现了无人值守。
一时间,该部掀起了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的新风。各站段、部室充分发挥职工的能动性,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进行自主创新和小改小革。
8月12日,通号段自主研发的脱轨器远程控制系统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。此举解决了烧结翻车机卸完后空车“无声无息”溜出的问题,保证了列检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。此举改写了该部只会使用、维修、保养通讯信号设备,不能研发高科技产品的历史。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是,“研发质量不比国家铁路系统专业厂家的水平差”。
3 在“捣”与“挑”之时强化服务意识
目前,“百捣不厌,千挑不烦”的服务理念在该部已深入人心。
为了降低焦炭成本,生产厂不断调整配煤比例,挑煤胜似挑食,不能“大口吃”,只能“小口抿”。承担煤炭运输、翻车任务的原料站职工,更是要反复捣、来回跑。原来一列车就可以解决的运输问题,现在要多种煤按比例挑“肥”拣“瘦”,搭配使用,运输部职工就要反复配车、捣调,以满足生产厂“吃组合煤”的需求。“百捣不厌,千挑不烦”的服务理念,在这里得到印证。
随着武钢调结构步伐的加快,铁水集中冶炼、分散供应,再加上品种钢、特种钢冶炼,多流向铁水运输成了该部的家常便饭。降低高炉冶炼成本,并减少设立工业港原料堆场,无疑大幅增加了钢铁“血液”的运输难度、复杂度和周转量。职工戏称这是铁水“游街”。但运输部职工毫无怨言:“你咋满意我就咋运输!”
一直以来,从成材厂到工业港码头的钢材转运,以第三方运输为主。为此,武钢股份每年要支付大笔物流费用。为降低钢材运输成本、优化运输方式,该部主动提出改为以铁路运输为主。1月~8月份,在该区域的铁路转运量已突破38万吨,超过上年度的总和。
“费用包干,我们多运点,武钢的成本就多降点。在武钢的大效益面前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我们要充分满足厂家的需求。”胡军不厌其烦地强调着。目前,该部的运输服务质量在不断提升。